IE浏览器版本过低,请更新IE浏览器或使用其他浏览器 X
微信公众号
打开菜单 关闭菜单

不负春光,中国酒店业在下一个30年共赴山海

信息来自:秘书处 发布时间:2022-02-11
         全球疫情还没有结束,北京冬奥会如期举行,在中国农历立春的这一天,为全球上演了一场“春天的旋律”;张文宏医生作出了“这可能是新冠大流行的最后一个寒冬”判断,让人们看到了冰雪消融的希望。“最后一个寒冬”告诉我们:不确定性,转变为预期之内可控风险。

      疫情这两年,是广大文旅住宿企业修炼的两年:修炼疫情下的定力、修炼低谷期的本心、修炼挑战未知的勇气、修炼企业的应对行业生态变化的应对能力。“小视距”也许是是悲观的,但“大视距”是乐观的。就如1820年之前人类的经济增长其实是停滞的,工业革命之后的人类的历史完全是另外一条经济增长轨迹。蒸汽机于1712年被发明,但50年后才被大规模应用,直到1830年英国人均GDP才开始加速增长。所以,我们至少应该用“30年”的眼光来看待当下。我们需要站在全球视角下审视经济,用审视经济的眼光来审视行业。

      我们的眼光要拉长,在时代的岁月中看到文旅产业以及住宿业发展的光芒,我们更需要在文化和生态视角下审视酒店品牌发展的路径,开启后疫情时期品牌战略发展的曙光。

     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约瑟夫·熊彼特首创了“创造性破坏”一词,从地球生态来讲,用在新冠病毒这个物种更为恰当,它更是地球演化出现物种的一种创新,如“基因变异”,新基因被引入地球生态,只是它的传播宿主选择了人类,没有选择其它物种。

      整个经济产业,乃至文旅产业乃至住宿业,需要克服、适应“基因变异”,如果“新冠基因”没有被清除,那就会长时间伴随并产生影响,这也需要每个酒店品牌植入“新冠基因”,这就是生态学意义上的企业创新。

     在过去中国酒店品牌发展中,我们看到了品牌的涌现,我们看到了数字技术、人工智能开始推进,我们看到了人力资源遇到的瓶颈,从小品牌到大品牌,从内卷到外卷,从共生到共富,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时代大背景,离不开大自然生态、世界财富分配、全球政治视角下的势和能。经济下滑、出生人口降低及人力成本居高不下、旅游人口流动性下降给旅游乃至住宿业产生了影响。在这种影响下,需要创始人和企业家的对品牌的“内生主义”的创新精神,否则的话,所有人都会选择“搭便车”和“山寨“,只有这样,品牌在春天以坚强的韧性萌芽。

      不论世界如何变化,任何一个品牌都是时代文化基因的传递。今天的80后、90后、00后,他们塑造着下一个30年中国酒店品牌的底色。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物联网,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寻常不过的存在。同样,在70后、60后、50后.......的背影中,新的酒店品牌需要像前辈一样勇敢和坚韧,需要深刻理解中国这片土地,才能融合在全球化的商业版图上,争取属于自己的世界。

    “品牌”的魅力在于,一切成败得失,回望总是如诗。

    “品牌”的勇气在于,历经风雨,心中永远保持热爱。

    “品牌”的意义在于,在创新中坚守, 在变局下获得新生。 

      愿每个塑造酒店品牌的创始人保持热爱,在下一个30年共赴山海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资料来源:迈点网)

浙江省饭店业协会|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3512 |ICP主体备案号 浙ICP备18044645号-1